2024年10月19日,2024协和教育跨校区秋季教师专业发展日顺利举行。协和教育一年有三季跨校区教师专业发展日,秋季场的教师专业发展日面向协和所有中小学校区中外教师,通常规模都超过千人,其宗旨在于较为全面地讨论当下教育的挑战和发展,是协和教育一次盛大的综合教育嘉年华。秋季跨校区专业展日在活动内容上一般由专家主旨演讲、新锐教师演讲、校区间同伴工作坊和行业伙伴的主题交流等组成。
本次活动由协和教育中心学校管理部和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主会?。?、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分会场)承办,以“科技发展背景下的学科与教学迭代”为主题。在协和万源主会场,协和教育中心联合党支部王丽强书记、赵霞副主席、卢慧文总校长、沈建军督学校长,11所协和校区共有38位校级干部出席了现场。两个会场共计有1200多名中外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开幕致辞
在协和万源主会场,上午的活动由卢慧文总校长主持并致辞。她以AI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横扫”2024年诺贝尔奖自然奖项为引子,以自己即将成为一名2025年出生的小宝宝的外婆为例,与大家探讨: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应该为新时代的孩子们提供怎样的教育?该如何提供?我们的幼儿园、中小学应该培养孩子怎样的知识、技能、素养,以便于他们能够掌控越来越智能化的科技,并与之和谐共处、合作共事?精彩的致辞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主旨演讲
两位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国际教育前沿研究和国内科技成果在教育中的应用展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Stéphan Vincent-Lancrin博士因公务时间冲突,无法亲临现场,因而提前发来了视频演讲:《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他引用对大型跨国公司中执行总裁和人力资源所需技能的调研结果,说明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未来社会的趋势所在。
他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培养而得以提升的素养,并且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换位思维(同理心)等素养,通常是可以通过课程和活动同时培养的。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可以设置专门的创造力培养等素养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体现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他用音乐教育的项目案例和历史学科中的跨学科案例,呈现了如何通过教案、评价量规等方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群方案咨询总经理、AI 应用教研院副院长、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施泳泽先生现场带来了《大模型时代下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他指出,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的浪潮下,中国教育部出台了多项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科大讯飞、华为等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共同研究大模型时代下的“教育发展新模式”。对于大模型如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科达讯飞基于学校发展的大三维度,提出:赋能教学——智“教”、赋能发展——“智育”、赋能管理——智“管”,希望“让教育在技术的加持下减负增效、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SUIS Talk
协和教育学校管理部秦秋老师主持了“协和新锐教师演讲”。
协和尚音的张惠带来了“丁丁的一天”
协和青浦的朱一超带来了“我与AI的爱恨情仇”
协和万源的Sam Solomon带来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新思考与新策略”
三位协和教师的精彩演讲,分享他们在课堂中使用AI等信息技术的经验与心得,展示了他们在教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厚的启示和学习资源,集结思考,激发灵感。
下午的活动是由协和校区教师准备的工作坊,覆盖的专业领域面非??怼⒖纬塘煊蚍岣?、内容的实操性强。50多个工作坊,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围绕本次教师专业发展日主题,工作坊内容包括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生物、化学、经济、音乐、艺术(美术)、心理学、体育等学科领域,也包括一些跨学科:教学策略(儿童哲学、双语合作教学、探究等)、学生测评、德育、跨学科(DT、生化等)、幼小衔接,等等。
各个校区的工作坊主持人都为本次活动分享,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工作坊,中外教师们分享本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知识、AI等科技工具在课堂和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有的工作坊还基于同一主题或学科,自发地建立起跨校区的联连。
主题交流
下午是协和的合作伙伴为参会老师们做主题交流和展示,包括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中国的 “爱丁堡公爵国际奖与全人教育”、智库教育的“协和海外课堂介绍”、宜校的“从境外大学本科录取数据看留学趋势”、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智校园:以科大讯飞教育产品(智慧窗、星火智能批阅机、心理伙伴)为例”。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与AI在内的科技的融合将展示出无限的可能性。协和跨校区秋季教师专业发展日一整天的活动,有理论,有实践,有趣味,有专业,有跨界,有交流。协和教师们积极参与、深入学习、热情分享,期待老师们将新知识、新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学生培养中,携手共创协和教育的美好未来。